在《毛泽东年谱》第8卷中,记录着这样一件事:
1962年7月,我国高层提交了一份关于调整军事部署、疏散入闽作战部队问题的专项报告。那份报告不仅承载了当时高层对当前军事形势的深刻洞察,更透露出对台湾局势未来发展的审慎预估。
报告中明确指出,“拟将入闽部队即作适当疏散”,意思是说不再防备着老蒋的偷袭了。
当时毛主席看完后,深表赞同并做出批示,要求将报告再送交刘少奇、朱德、邓小平、彭德怀等重要领导人阅读后,再让罗瑞卿同志去办。
那么,当时出了什么状况了,我国主动放弃防守,将入闽的部队就地解散了呢?
关于这一切,背后还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,今天文史君来为大家做解读。
老蒋的“野心不死”自1949年败退至台湾后,“反攻大陆”如同一道难以磨灭的烙印,深深镌刻在老蒋的心中,成为他退守孤岛后最为执着的信念与追求。
那份执念,既是出于对失去大陆政权的不甘,也是对“光复国土”的深切渴望。
尤其是在1955年6月,老蒋在陆军官校内的一次集会中,竟要求所有台军干部预留遗嘱,以备随时发动“反攻”大陆之役。
同年8月,台湾方面便展开了对大陆的行动,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情报侦测行动。
结果,这支部队还没有抵达大陆沿海,就遭到了我军鱼雷艇的伏击,导致超过200名台湾官兵牺牲,这一时给老蒋的“反攻”梦想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。
即便如此,老蒋的野心不死,仅仅3个月后,又一场悲剧在乌坵海域上演。
当时台湾海军派出一艘“永号舰”的舰船,与我方在海上进行了一场比拼,最后永号舰被击沉,淹没在乌坵海域。
那一刻起,老蒋开始意识到“反攻”之路的艰难与渺茫,也逐渐有了放弃之心。毕竟与地缘辽阔的大陆相比,台湾实在过于弱小了。
然而,就在老蒋即将放弃之际,老美又给了他一针“强心剂”,老美开始加大对台湾的援助。
在老美看来,对台湾的援助不仅是对盟友的支持,更是一种有益于美国自身安全的“良好投资”,由此美国人乐此不疲。
尤其是1962年,老美对老蒋集团的军事援助力度空前加大,大量先进的军火和军用物资运往台湾,其规模远超过去两年之和。
为何老美在1962年对台的援助会大大增加?
只因为,当时美国多位官员一致意识到,进犯中国大陆的“时机已经成熟”。
老美一方面积极鼓吹“现在动手”,并多次派遣军政要员窜访台湾,与老蒋进行会谈,共同探讨“反攻”大陆的可能性。
另一方面,特别派出美国上将费特尔等军方人士,亲自参与并指导老蒋军队进行作战演习,为“反攻”行动做准备。
老蒋放弃“反攻之心”当时美方之所以笃定地认为,“时机已经成熟”,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:
1、自然灾害影响
1962年,我国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,经济陷入困境,军队给养不足,战士们营养匮乏,甚至边境地区也因经济问题引发了居民外逃事件。
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,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。
2、与苏联关系交恶
更为严峻的是,当时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经恶化至冰点。
苏联不仅撤走了援助我国的科研人员,甚至还在小范围内与我国兵戎相见,没有了苏联的庇护,当时贫弱的中国面临着严峻考验。
3、中印边境冲突
当时我军与印度在边境地区爆发了冲突,随时可能爆发更大规模的战争。可以说,当时我国四面受敌,处境非常艰难。
当时美国正是看到这一些,才越发支持台湾反攻大陆,企图实现对中国的多面夹击。
在那样的国际背景下,老蒋一开始也是认可并接受了美方的判断。
他迫不及待地制定了详细的“反攻大陆”作战计划,并在1962年3月将其递交给美国政府进行审阅。
然而,在美方审阅期间,老蒋就有些按耐不住了,他迫不及待地派出小股武装特务窜犯东南沿海,对大陆进行袭击骚扰。
同时加紧扩军备战,为之后的中、大规模进犯作准备。
不过老蒋的这一行动,根本逃不过我军的察觉,当时我国沿海地区的民众也都做好了迎敌的准备。
还有,当时我国的媒体还特意公开揭露了美国和老蒋的阴谋,一时间令老蒋的行动压力重重,也使得激进状态的老美重新回到了“理智”。
当时美国也意识到,如果一旦台湾与大陆爆发大规模正规战争,台湾当局可能会借助“协防条约”,将美国也卷入其中。
那种情况不仅可能升级为美国和中国的全面冲突,甚至进一步演变为世界大战,这无疑给美国及其全球利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。
基于这种战略考量,1962年6月20日,美国召集了一次关键的国家安全会议。
经过深入研讨和权衡利弊后,美国政府最终正式否决了老蒋之前提交的所谓“反攻”计划。
这一决定无疑给老蒋集团造成了沉重的打击。
因为老蒋及其政权长期以来依赖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支持,失去了美国的支持,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贸然行动的。
由此,后来老蒋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,一改常态地公开表示:“这次不能打”。
于是,到了7月,见老蒋迟迟没有行动,或者说老蒋至少已经决定延迟进犯大陆了,我军也开始将入闽部队作适当疏散。
读者们,关于“老蒋当年反攻大陆计划”,大家有何看法?如果喜欢本文章,请分享收藏哦
美国美国政府台湾苏联老蒋发布于:山西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